top of page
  • 作家相片陳少華

中正安舒 支撐八面

太極拳的身法要求是令身體成為一個立體圓球,球的四周一建立起來,中便會自然的產生。四周與中是含三唯一,恰如太極圖內的陰、陽、中一樣,是不能分割的一個整體。這種思維對練太極拳十分重要,因為按這個理論身體就要時常包含陰陽中的三種原素,與對方接觸,接觸點同樣有相等的要求,這才可以陰儀應對方的剛陽處,以我陽儀補滿對方有漏空的位置。這才可做到「不丟不頂」,才可達到身體處處都是陰陽。


守中是比較容易掌握練中正的法門。練拳時將自己的脊椎訂立為圓球的中心,再由中心往四周放射,圓球便能構成了。這道理很簡單,但做起來便發覺整個身體都不聽大腦的命令,要脹滿的地方不能滿,要鬆的地方卻僵硬如鐵。所以這個訓練,先要將身法一點點和大腦交感,再和身體其他部位連接,身體才能漸漸發展成為一個完滿的立體圓球,身體能夠成為一個完整的圓球,八面可以平均支撐中正便自然會產生。每一動都由中心開始像一個玻在轉動,這才能做到一動無有不動。 身法時每一種身法都有不同的要求,不同的訓練方式,每位老師教法不一樣但這是他練拳時所積累下來的體驗。法有不同但找到中正安舒的目標卻是明確的。如果練拳架時只重視肢體的移動,漫無目的運動,太極拳的內在能量是不會增長的。


380 次查看0 則留言

最新文章

查看全部

寂然不動、感而遂通

太極拳有一樣重要技巧 ——「從人」。這技巧是必須修煉的,否則不能換勁,每到緊要關頭,拙力便會用上。拳譜對此早已說得清楚,「由己則滯,從人則活」。在十三勢行功歌缺中—更提到從人的練功法門「靜中觸動動猶靜」。這句練功法門看似簡單,當仔細研讀下便會發現充滿著矛盾。既然經已在動為甚麼還會靜?拳譜是給懂拳的人看的,否則拳是拳,譜是譜,兩不相干。這也是為甚麼現行太極拳出現教拳不教理的現象原因。「靜中觸動動猶靜

對蕩

在太極拳中的對蕩目的主要是1.在不平衡中求平衡,以確保自己永遠是在最平衡的情況下。2.將對方來力或身體重量變成能量往外發放。3. 建立一個圓槓桿。 與人接手便會接觸到外來的壓力,如不將這壓力抵消,雙重自然會出現,人便不靈活,從人技巧也無法施展。最終因為要抵抗外來的壓力只能用上拙力了。這樣鬥牛便開始了。 如果用力與人接觸,前臂便會先出力。因此我常常對學生們強調練拳與推手時由肘至手指不能用力。一用上力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