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一切有為法都是夢幻泡影

太極拳不單止是一種武藝而是一門極深奧的學問,包含了中國哲學、人體物理學、起重工程物理學與極其艱辛的用意法門。在王宗岳的「太極拳論」中的提及的都是目標而並沒有提及練習方法。在其中,他提到太極拳分為三個階段:著熟、懂勁、神明。著熟還比較易去猜測,因為學太極拳都從學拳架入手,但怎樣才算到著熟畢業可以升班了卻沒有講清楚。至於懂勁他只用了一句話「陰陽相濟方為懂勁」,這也沒有任何尺度去衡量甚麼時候方能進入神明階段。老師們在教授新學員相對比較容易,因為拳架是實實在在的東西,但一進入內練階段便出現各師各法了。你這好像一個尋寶遊戲一樣,寶物是甚麼已是眾人皆知,而藏寶地點也告知了參加者,但要怎樣去到寶地就要由各人自已去訂立路線。因此,每個人的路線,使用的交通工具…..等等都不一樣。


太極拳傳至今天,已有幾百年。在這段歲月中,每一代老師都會建立起教學的方法。因個人悟性、學識修養、武學背境、師承、生活環境與學生的質數都會影響其教學方法。到今天可以說每位有能力夠教授太極拳內練的老師都有其獨特的教授方法。法雖不同,但目標統一還是可以的。可惜的是不少人卻將其獲得傳授的法門認定為師門之秘,不能外傳。這個「師門之秘,不能外傳」規矩確是中國舊社會代代相傳的惡習。在當年要養活自己與家人實在不容易。以此法去保障自已的利益是情有可愿。但這規矩亦令到不少中國文化在社會上消失了。實在可惜!今日,社會發達,人人都不愁兩餐,但仍有人堅持抱著這規矩去教授太極拳實是不應該。


佛陀說:「一切有為法,都如夢幻泡影」,又說過:「一切法門只是渡河之舟」。要將太極拳練好。必須知道拳架,散手與甚麼不傳之秘都是有為法、是一尾渡河之舟載我們到達彼岸,當上了岸還不停背負著這尾舟是極愚蠢的,因為這只會讓你在原地舟轉來轉去,往前走一步都不能夠。


寫這篇文章是回想起當年在太極拳研究室的公開論壇中一位朋友不停的向我提問,而所提出的問題都是比較深入的拳理。由此我猜測他是一位資深的太極拳友,並邀請他在欄中發表一些他的練拳心得,但他回答是是師門為秘,不能供開。我覺得此君實在是太自私了。既然知道要遵守師門之秘這門規,為何他在公開欄中問我一些深入的問題?人家就沒有師門之秘?這位朋從此消失於論壇當我問他只想知道人家的的秘密不願供開自已的是否合適參加公開討論?


在這裡我想提醒所有有志學習太極拳的朋友太極拳並無「不傳之秘」,不要給一些愛財如命的老師欺騙。也希望教拳的朋友能夠毫無保留的傳給其弟子,令他們是日成才去負擔起傳揚太極拳這種重要的中國文化的責任。

60 次查看0 則留言

最新文章

查看全部

寂然不動、感而遂通

太極拳有一樣重要技巧 ——「從人」。這技巧是必須修煉的,否則不能換勁,每到緊要關頭,拙力便會用上。拳譜對此早已說得清楚,「由己則滯,從人則活」。在十三勢行功歌缺中—更提到從人的練功法門「靜中觸動動猶靜」。這句練功法門看似簡單,當仔細研讀下便會發現充滿著矛盾。既然經已在動為甚麼還會靜?拳譜是給懂拳的人看的,否則拳是拳,譜是譜,兩不相干。這也是為甚麼現行太極拳出現教拳不教理的現象原因。「靜中觸動動猶靜

對蕩

在太極拳中的對蕩目的主要是1.在不平衡中求平衡,以確保自己永遠是在最平衡的情況下。2.將對方來力或身體重量變成能量往外發放。3. 建立一個圓槓桿。 與人接手便會接觸到外來的壓力,如不將這壓力抵消,雙重自然會出現,人便不靈活,從人技巧也無法施展。最終因為要抵抗外來的壓力只能用上拙力了。這樣鬥牛便開始了。 如果用力與人接觸,前臂便會先出力。因此我常常對學生們強調練拳與推手時由肘至手指不能用力。一用上力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