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論壇文章

陳少華
2023年5月25日
In 如是我見
1
0
111
陳少華
2023年4月27日
In 學習講壇
有關「意」我們可借用佛學上的記戴來進一步了解此詞的用意。「意」包含有四種精神狀態:受、想、行、識。受是我所感覺;想是我所記憶;行是我的所意志活動;識是我所分辨認識。太極拳要求一動無有不動,是大動,如老子說:「大音希聲;大象無形」。舉一個例子:風扇的風葉動起來到某一速度便好像沒有動。這個沒有動的景像是每一塊風葉都能平均的動,如有任何一塊風葉不平衡,即使速度一樣亦會出現動態。太極拳練得好意念可以控制身體的半或不隨意肌,當對方接觸我身體時用意念將最受力的部位放鬆,隨外力而動。動的部位有如一個圓滾筒,一轉動便會一半走一半還,便會產生走即是打的效果。這還是在平面上的效應,在接觸外力時,除了放鬆轉動,用意念將對方的力引到腳底再反彈便會產生立體效應,反擊力會大大增強。這全是在體內的動,這種動是靜態的動,全部是用意念引發的,功夫越高,越動得少,令對方一接觸便失去平衡,在外形上則不會明顯的表現出來了。 太極拳拳架、推手入門訓練是形而下的訓練,所以一般拳論都是重點寫這階段的東西。當進入懂勁便涉及很多用意的技巧,是無可捉摸的形而上的事物,已非一般世間語言及文字能詳盡的描述。佛學是專講述形而上的東西,在唐代由唐三藏帶領的數千學者組成翻譯佛經團隊,每字每句經小組推敲才下筆定案。能用文字演譯形而上的事物在中西文化中無出其右。就是這樣,很多地方亦說不清楚,只能打比喻令人產生共鳴想法。我借用佛經內的用詞並非要顯示學識高,而是有心無力,只能借前賢的智慧。 我個人體會,每種用意訓練老師都沒法教懂學生的,他只做示範,講解其中要點,讓學生自我感受。在練習過程每人的感受也不同,有人可即時領略個中真意,有些人卻一點感覺都沒有。老師只能按每個學生的問題,從旁輔導。而且在練習過程中,學員又會有新的發現找出新的練法。這些錯綜複習的練習怎能夠說一是一,說二是二呢? 我記得隨王壯弘老師學拳第一年,身邊的同學大部份都是帶藝投師的,拳架學完後老師便教我們鬆胸及放重量來接推來的力,所有同學因為體內根本未達到要求,無一人能做到。幾星期後很多同門都放棄了,我就是不死心,練了六個月結果還是不能做到要求,只好放棄而專心盤架子。幾個月後一天與同學推手,他按到我胸口,我隨便一放鬆對方的力便進不了我身體。我請教老師得到的答案是水不到,渠不成。自己條件未成熟怎樣練亦是無用。如真有此大智慧者能找出一條捷徑,真是太極拳之福,我等亦不用花了二十年時間仍在太極拳門外陪徘徊了
1
0
62
陳少華
2023年2月09日
In 如是我見
梁伟航 2-3 08:24:55 2023.2.3 AM星海公园 练拳感悟: 1.继续昨天想的偏沉则随,实乃能分虚实、分出虚实。而且,虚实是相若的,是沉重量与漂浮量,沉多少应当漂多少方得平衡。行拳走架和推手都不应用力、不得争胜,而是通过内动调整始终让自己保持中正安舒。 2.接手,一着力(遇力)随即松开,那是不是以虚接实?虚为阳,实乃阴。当有力压我阳,我不丢不顶阳便受压缩,阴自然相应而放大,记住一定要有中,且中正。 2023.2.2 PM星海公园 练拳感悟: 1.偏沉则随:保证“有中“、保持“中正”之下让所有重量往沉端沉位而去,不作“留恋”; 2.一偏沉则随,就有虚实、分了虚实。而能分虚实,就是能够做到偏沉则随。 3.可以快打拳架 ,溜顺身体、走顺架势; 2023.2.1 PM星海公园 练拳感觉: 1.胯与肩(胛),膝与肘是连(联)动的,即胯能开多少肩就能开多少,膝松得开肘才能松能开(膝松了才能横扩、肘松了才能常坠)。反之,则是肩松开了胯才能真正打开,肘能坠了膝才能固活)。 2.后背肌“人柳”的活动能力,对应在身法上很重要。 2023.2.1AM星海公园 近日练拳,越来越觉得自己身体处处僵硬不松活,与身法要求差距还很大。应着重: 1.中发动~一开一合~半边身体都要动; 2.做足做尽~无微不至~否则收效低; 3.身法十二要,一有全有、一无全无; 4.有量才会长功,难就在困累时“捱”过去; 5.专注体内:“拎“起来,坠尾闾,动脊椎; 6.涵胸拔背,松肩坠肘,开胯扩膝,束肋裹档。 梁伟航 2-3 08:28:28 陈老师早晨,以上是我这几天的练拳感悟笔记,不知对错?以及近期应该怎么练?请您抽空提点指教 陳少華 2-5 09:59:19 2.接手,一着力(遇力)随即松开,那是不是以虚接实?虚为阳,实乃阴。当有力压我阳,我不丢不顶阳便受压缩,阴自然相应而放大,记住一定要有中,且中正.——這是對的。鬆開是隨著最受力點鬆開,其他的位置便如一盤水接受一塊石子的落下,石子是一定能進入水中,但隨即被水所包圍著。因此不用做任何的動作、只是讓石子進入便可以了。這才是無為而無所不為。 陳少華 2-5 10:00:40 可以,不錯,加上我的答覆可以放在研究室欄內給大家分享。
0
0
44
陳少華
2022年10月26日
1
0
66
陳少華
2022年8月31日
將整個身體重量交給對方
 content media
0
0
65
陳少華
2022年5月30日
In 學習講壇
太極拳要求不用力,這是修煉太極拳一個大目標。要一下子便能夠做到這要求是不可能的。我給一些有了基礎而想繼續追求進步的朋友正一些建議:首先是要習慣前臂不能用力,用意念想著前臂只是一個工具而不能自行發出力量。因此發動點一定在前臂以後。要打開一條能量通道,我建議大家以腰隙為發動點。 太極拳的技術其實像一個機械系統的工作流程。打一個比喻:一個液壓系統,它的工用是用來推動一門幾噸重的鋼閘。這個系統中有加壓器,液壓的油劑、控制壓力器,儀表、液壓喉、連接鋼閘的接駁器……..等等。整個系統的任何一件零件都有其功效。無論零件是多麼細小,只要出了問題,便會令到整個液壓系統不能有效地工作。液壓系統的啟動是由加壓器開關開始,將能量送至接駁器。這裡就像我們的命腰隙與手指的關系,經過節節貫串的將能量送到指梢。這條路線如果中途受到壓迫(頂)或漏油(丟)能量便會流失。習慣補救的方法就是用拙力去代替能量,這便違反太極拳理了。 上述的情況任何一個學太極拳的人都遇到過。知道是不對,但無法去克服。因為用力的習慣已變成人的本能。要克服這習慣性的本能就是靠建立另一個本能性的習慣去代替舊的一個。建立一個新本能性習慣。必須於行走坐卧都要找幾會去練習,經過一段時間方能夠養成習慣。我建議大家可以嘗試跟著下面的方法做: 1 時常檢查保持身體中正: 站時要用意去感覺雙腳是否如一個吸盤吸著地下,如個,吸盤受到壓力不平均,便會漏氣,這便是身體不中正的情況。坐在時的檢查方法要感受到尾閭與兩腿的最高點是否平均承托身體重量(在蓮坐時這三點很明顯,平常坐姿大腿至高點比較隱蔽,但用心一點便能找到),很重要一點就是時常保持虛靈頂勁。 2.想著每一個動作都由腰隙發動。當能量到達手臂時要將肩、肘、腕三個關 節活起來將手臂造成一個圓槓桿。要想著能量的傳送就如水的流動。 3.腰隙是位於命門兩側,是人體中央,它一放鬆就會產生壓力將能量推動,能量的走向,不單向上走,也要同步地往下走,先腰與大腿動,繼而胸部與小腿,踝與肩、最後腳底與手臂互動。這樣方能練出節節貫串,上下相隨及拿到反彈力。 4.手臂不能走直線 5.在日常生中如能夠將上述的2,3及4點用於拿東西,推門,在公園運動行步。在辦公時保持立身中正,推電肌腦老鼠時用肩肘腕,睡覺轉身用胯發動……等等。總之,可以想得到去改變用力習慣的動作都可以做。如只在練拳架或推手時才去想是不足夠養成本能習慣的。
0
0
45
陳少華
2022年4月10日
In 如是我見
老師, "開合" 這個課題我是介乎明與不明之間,有很多開合動作我還未能做到。因為內裏的陰陽互動或虚實轉換未能掌握得好,只能看到外形的開合(結果),未能參透內動的變換(原因)。其實現在所學習的東西是互相有關連的, 例如若對蕩做得不足或弧綫走得不夠圓都會影響到開合的操作。 老師把視頻稱為"開合螺旋" 比若只叫做 "開合" 真的有意思得多, 因它概括了兩者的關係。在初學時知道身體外形在開合的變化中會出現三種狀態: 1) 左右同合/左右同開 2) 左合右開/右合左開 3) 左合左開/右合右開 1) 在起式練習中,雙手在畫圈時,對 "左右同合" / "左右同開" 認識最多,要能做到全身合或全身開,身法要做得足及正確,尤其是要明白到命門開合及丹田開合,這樣才能練好蓄與發。 2) 水螺旋的練習又令我認識到 "左合右開" / "右合左開"。若陰手走合得不足或缺少了螺旋,另一邊是没有足夠能量去開的。開合從中(丹田)發動, 因脊柱在身體中央,每邊的開合在於身體不可轉超過45度的要求之下 (轉多了,腰脊就會被扭曲,不能上下一家),畫了一個 "S" 字亦可叫做畫了半邊的 "8" 字。這樣的一合一開較為容易去感受,有陰盡陽生的感覺,合到盡就要開,就如彈簧壓縮到緊就要鬆開,是向心力與離心力的效果。但能量得以傳遞還是要跟去數七點的次序? 但反過來看,我不明白 "左開右合" ,或 "右開左合"。先開後合對我來說是先發後蓄,能量如何產生及傳遞?我指的 "先開後合" 仍是開合同時,從中發動走螺旋,我是不明白如何從 "開" 那邊產能量來交給 "合" 的一邊。若從圓槓杆去理解是可以做到的,支點的兩邊旋動起來是各自有能量產生的,只是我做不到。 3) 最難明白的是開合在同一邊身。例如在片中老師右手被控制著,左手很輕鬆地做了一合一開,能量就傳到右手,把對放彈開,但你的右手是沒有動的。若在同一邊身做開合,另一邊身是不須要做任何動作?只要參與作為圓槓桿的一部份就夠了? 在鑽研這視頻時,因影片叫做 "開合螺旋",突然對 "合中有開" 或 "開中有合" 有了更清晰的領會。因肘關節(或膝關節) 是分水嶺,當手 (或腳) 做順纏或逆纏時,上臂與前臂 (或大腿與小腿) 在圓槓桿作出逆向螺旋來保持圓勢及平衡,形成了 "開中有合" 或 "合中有開"。正如老師常常說 "開即是合"。 另外因動作是走螺旋,可行走一個太極或半個太極,立體的 "S" 綫可做到陰陽無始無終,開合能夠把能量在體內循環不息地傳遞。 再者,有螺旋才能沾黏連隨,隨曲就伸,螺旋 (因離心力及向心力的關係而產生中心作用) 令到開合時不會發生丢頂的情形。 以往看過一些太極拳書提及過 "開中有開","合中有合"。當時不明白,現在又好似開始有小小明白。原因是 "螺旋" 二字。 "開中有開",就是螺旋軌跡的延長。例如老師常提及肩,肘,腕之後,還要展開掌跟,掌心,手指去加大能量的發放。 "合中有合",是螺旋軌跡後退的延續。再加上老師常提及上步及退步時均要行弧線,相信可以用 "開中有開" 來形容 "進之則愈長" ,用 "合中有合" 來形容 "退之則愈短"? 發覺專心去研究單一課題竟然是可以啟發到我對其他課題有新的理解,可能是現在所學的東西全是環環相扣的! 謝謝 Patrick
開合螺旋
 content media
0
0
43
陳少華
2020年10月02日
In 如是我見
背部舊傷復發來勢洶洶,11日晚上痛得不能入睡但翌日下午要往印度公幹一周,因不想走失拳課,早上負痛到香港公園上課。一個多小時後痛得真受不住了,回家休息。在床上連轉身都不成,最後花了十多分鐘才能爬起來,泡了十多分鐘熱水,吞了二片止痛藥便往機埸。八小時的旅程我以軟枕承托背部兩旁,使脊骨保持中正,不停以意念放鬆受傷部位。到下機時已有很大的進步。當晚還不能躺下,只能靜坐放鬆到天明,再轉機到目的地。到報達目的地有兩天休息,吃了止痛藥後已能下床但仍要在痛苦中掙扎才能轉身。期間,在能下床時我便開始轉動手臂,先用意把肩膊拉開,肋一鬆臂就跟地心吸力轉動,肩與腕垂直一成一條直線,以肘打圈,左右臂交替練習。起初還沒察覺到甚麼不對,漸漸愈來愈覺得肩膊不能鬆開,左膊猶甚。一直自以為已很鬆,原來都是假像。這兩日只要背受得了便練習,臂倦了便練胯,再練膝,全部注意重量跟著地心吸力走。當練上過千遍時才感到以前是以力在動,左右不相連,時間空間很大,才醒覺為甚麼不能借力打人。這感受真的是努力的果實。 第一天傍晚拳架是勉強可走練。但放不鬆,背很痛。第二天傍晚已可打拳兩遍,著意各關節跟著地心吸力流動。第三天早上五時起床,感覺背好多了,拉開架子突然想起老師說的『緊即是鬆』的橡皮比喻。關節不夠柔靭是否就不能拉開呢?經這兩天關節練習意一動各關節好像比以前張開多了,體內空間一下子像大了許多,關節更容易與地心吸力接上而流動,像抹了機油很靈活。突然感到如能保持關節的空間,在推手時外力打來便會給空間一點點抵消。外力便如泥牛入海不知所踪。這是否我們打不動老師的原因呢?若真如此可不得了。意再集中把全身放大,首先頭髮有豎立之感,繼之而來是皮膚毛孔都像開放了,手動時與空氣接觸有受涼的感覺,毛孔關上了一下子又張開,好像呼吸一樣。這時神意全在拳中,直至背部發痛才覺三套架子將演練完畢。這已是一小時四十五分鐘的練習了。在36度高溫下,全身出汗如漿,頭髮都濕透了,但水在體內翻撞之感仍迴嚮不絕。 這次是練拳八年多來一次有如此深刻感受。這是否李雅軒所說的大鬆大柔呢?他說的大是否意味體內空間擴大呢?有大空間才能有真的鬆柔呢?我知道一切聲,香,味,觸,法都是空相,不會盲目追求感受,只會緊依「無佛處即走過,有佛處不停留」這師訓。無論如何我覺得應把此經驗記下來。
2
0
19
陳少華
2020年9月13日
In 循理求真
就這樣推手有一個月的時間,我已經明白什麼叫推手,怎麼用鬆軟化解別人的力道,我以為自己已經不錯了,便沾沾自喜起來,覺得老師也沒把我怎麼樣啊? 老師似乎看出我的心理,於是一伸手說:我們再來!我沒在意,便像平時那樣,又和老師推起手來。可是這回奇怪了,我又變得像一個月以前那樣,不會松了,什麼也不會,一碰就出去。這時老師說了:剛開始時,你什麼也不會,我只是用亂撥拉就能對付你,可是經過這一個月的磨蹭,你身上已經能適應並接受這杆勁了。我再這樣推你就沒意義了,所以我便開始加難度加東西。噢,原來是這個道理,我說:那不就等於說你先教我一年級的東西,等我明白了,你再增加難度,教我二年級的東西,以此類推我才能提高。老師說:沒錯,道理就在於此。我必須降低層次,從容易的來領你的手,你才能逐漸往高層次上進步。你現在練的就是鬆沉,練鬆沉就必須先把身上的僵勁去掉,通過這種練法,等你逐漸把身上揉開了,你才能真正步入練習太極推手的殿堂。就這樣,我又和老師推了兩個月的手。每天不間斷,開始時,才能推十多分鐘,再後來能推到四十分鐘,累了歇一下,好了又推。這時,老師對我說:你身上的僵勁已去掉不少了,逐漸的會鬆沉,會柔軟了,這個階段也可以叫僵柔勁吧。什麼叫僵柔勁呢?我問。老師說:僵柔勁就是會柔了,但是僵勁又沒去完,所以叫僵柔勁。再往下就叫柔勁。噢,那再往下還有一些什麼勁呢?我又問。老師說:再往下就是輕勁。我又好奇:輕勁?輕勁是什麼,能打人嗎?老師一伸手說:你試試!我便伸手和老師搭上,像平時那樣和老師推。奇了!老師搭手特輕,我根本摸不上手,吃不上勁,剛一鬆懈,啪的一下,老師便打我起來。再試,還是這樣,怎麼都摸不上勁,而且一不小心就起來。我便問:這是為什麼?老師說:以前的練法,都是練鬆柔,而輕勁練好了,才能打人。我手輕,是為了聽勁,手上再像以前那樣就笨了,根本不行。這個感受就像摸老鼠夾子似的,手要特輕,重了就會觸動開關,把你的手夾住。如果我用很輕的勁摸老鼠夾,那就很安全。高手推手,一搭上手時,手上都極輕,一重,便啪的一下,打你出去,因為你手上太重了,他聽到你的勁了。真正在外面和別人比手,我用的全是輕勁,哪會像現在和你推一樣,把勁吃的那麼深。 老師又說:你再試試。我又和老師搭上手,這時我竟輕易不敢動彈了,一動,便啪的一下被打起來,心裏覺得很緊張,感受處處受威脅。一搭上手,就不知該怎麼辦才好,整個人都被看住了,一動就有危險。在後來的日子裏,我逐漸悟到太極推手為什麼要用輕勁。因為只有手上輕了,才能聽到別人身上的勁,所謂“伸手如把脈”,根本無須大力落在別人身上,打人時也無須大力。聽到勁時,只要手腳同時到,意足了,力合了,整了,對手自然就會輕易被你打出去,這也合 乎“四兩撥千斤”的道理。而且正因為如此,聽勁是用心去聽的,用身體去感應的,由感即應,一觸即發,高手推手閉上眼睛也能推手。這也是為何有“打拳如同瞎子走路”這一說法。常人走路用眼看,還經常被絆倒,那是因為你沒有看在心裏。瞎子走路時,他卻必須調動全身的注意力,包括聽覺、觸覺、嗅覺等等,稍稍有一點點動靜他都能發現。其實輕勁再往下就是虛靈勁,但是虛無勁不是單獨存在的,它是在推手的過程中,一瞬間表現出來的一種勁道,一閃就把對手打倒了或者走化出去了。所以高手推手,身上會同時帶著輕勁、柔勁、虛靈勁三種勁,但是這三種勁要練出來,必須去僵存柔,在鬆沉的基礎上練出來,沒有了鬆沉功夫的基礎,這三種勁就算練出也是假的。老師還常說:功夫好練勁難求。他辛辛苦苦親自領我推手,其實就是要為我找勁,然後再把住這杆勁苦練,這樣練出來的功夫才有好勁道。很多人花很大精力,吃很多苦來練功夫,功夫也吃得很深,但是沒練出好勁來,大多數都跑道了,勁沒找到,身上都練出一股橫勁。層次總上不來,一遇到高手就一點用都沒有。內家拳講的就是勁道贏人,否則平時練的這麼慢,沒有好勁道別說對手有多厲害,就是遇到五大三粗,一點功夫也不會,只有一把死力氣的人,你也贏不了人家。太極推手的比賽中,就曾經出現過這樣的例子,曾經有一個打鐵匠,在賽前三個月,突擊訓練推手,去到臺上,竟然拿到了冠軍。乍一聽來,煞是可悲,中國的國粹太極拳竟贏不了一個打鐵的蠻 漢。這裏面有何武學,有何文化可言!那能說明什麼?是太極拳沒用麼?根本不是,只能說明那些人練的根本不是太極拳,他們全練錯了,他們寧願花大氣力去流汗,去使笨力氣,也不願花時間去想去悟,這正是內家拳為何講究“三分靠練,七分靠想”的道理。師兄、師姐們,以上的學推手體會,可會給你一點啟示或認同?
3
0
38
陳少華
2020年8月22日
In 循理求真
彈指間,我隨榮老師練太極拳推手已有一年的時間,一年來收穫頗多,用老師的話講就是:全給乾貨,一點水分也沒有,全走直路,一點彎路也沒有。最初的時候,老師也不跟我講太多的道理,就是拉著我來推手,掤捋擠按也沒練,用老師的話說就是胡亂撥拉。我也不明白呀,這是練什麼呢?老師總是很輕易的就把我化出去了,什麼東西也不用,一化,我就出去。沒幾回,我就沒興趣了。後來好幾回,還是老師硬拽我起來練這個所謂的“推手”,我總覺得跟別人練的不同,也不是先練單推手,再練雙推手;先定步,再活步,規規矩矩,一板一眼的。老師總是沈默不語,最多只是說:你和我推就行了,慢慢的,這中間的妙處你都明白了。 沒辦法,出於不想辜負老師的一片好意,我就應付著,可還是老覺得自己身上輕飄飄的。老師一摸我就出去了,什麼姿勢出去的都有,非常難看。這時老師再次提醒我:其實你每次出去都是因為你身上緊了,硬梆梆的,哪有不出去的道理?可是我還是不明白,什麼叫硬,什麼叫軟呀?不管它,推吧!三推二推,有一回,老師推我時,我身上軟了一下,以為又要出去了,可是這回偏偏沒出去。這時,我停了下來,問老師:就是這個軟嗎?老師馬上點頭說,就是這個軟。然後又繼續推,真是奇了!我每次被推出去時,都是因為自己身上硬了,每次沒出去的,都是因為身上放軟了。這次我是真的體會到這個鬆軟了。這時老師又說了:許多人以為練推手,就是先練定步,再練活步;先練單推手,再練雙推手。其實我要真這樣教你的話,你八輩子也練不出來。你怎麼練也只會生搬硬套,你練再熟練,也是一個死的,真正遇上高手,一推你就什麼也不是了。我這樣帶你,是最快,最直接的往你身上遞東西,從隨便開始,練出來,先練身上的感受,通過我身上給你的感受來指導你推手,你要進步就很快。這就叫“言傳身教”,言傳固然要出自明師,這很重要。更重要的是身教。我只言傳不身教,道理講再明白,我從來不跟你摸一回手,那你也啥也不是。 我以前的老師教我功夫時,就是先教了兩年半的基本功,剩下的半年就跟老師推手,每次都是摔倒了爬起來又繼續推。一直到老師都推煩了。我還沖上去,這時老師才說行了,不推了。再半年下來,終於老師說:成了,你以後可以自己練功了,至少你在我身邊已經磨了三年,已經能把住這杆勁不跑道了。我內心沾沾自喜,覺得已得到真功夫了。
4
1
35
陳少華
2020年8月18日
In 循理求真
以下的文章是十多年前一位拳友在太極拳研究室網頁上談拳時所寫的。他學拳不太久,但有幸能跟隨一位明師學藝,加上悟性高,他的文章很有參考作用,日後會慢慢繼一貼到網上給大家參考。 今天和朋友談到悟性及老師的作用。很多人認為,以前的老前輩功夫好是因為全靠他們悟性好。以前自己受武俠小說的影響,所以也一直有這樣的觀念,甚至以為連老師都可以不要了,只要自己能得到一本武功秘笈,那就萬事大吉了,什麼絕世武功也是指日可待。書上電影上不都是這樣描述的嗎?為了一本秘笈追到天涯海角去。可是後來等自己真正跟了老師的時候才知道,功夫要練出來非得“言傳身教”才行,東西再好也一定要有一個明白老師教,“假傳萬卷書,真傳一句話”,很多關鍵的地方沒有一個明白老師幫你一針見血的點出來,那你根本就練不出來。這時,你才有了悟東西的基礎,可是再往下,就一定要老師的“身教”了。老師光憑嘴上說從來不和你摸手,那你一樣是紙上談兵,練個嘴把式而已。悟性在練功的時候是很重要的,但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要有個好老師。你的悟性再好,也是要在老師給你東西的前提下去悟,否則就光憑自己的悟性,一輩子也悟不出來。很多時候大家都在爭論太極拳的對錯,其實應該說,太極拳沒有對錯,因為太極拳是多層次的。相對於高層次來說,低層次的當然是“錯”的,但是前提是你一定得從低層次過來呀!就像你第一天練太極拳一樣,能說對錯嗎?對錯都只能練成這樣。怕就怕,一輩子都是一個初學者的水平,那還能說什麼呢?只能說是層次低。許多練太極拳的人就是弄不明白,其實太極拳的層次就必須像上學一樣,分出大中小學來,可是國家沒有這樣做,也沒有這樣宣傳,自己的實際水平如何也沒有一個標準的地方去考證。所以許多練太極拳的人,練了一輩子的小學生水平的太極拳也不知道,反而去怪太極拳不行。也有一些層次稍高一點的,到中學生的水平了,以為自己已經得到太極拳的大學水平了,便對太極拳妄下定論,甚至發自內心的抵觸和懷疑老前輩留下來的太極拳論,並根據自己現行的水平總結出一套適合自己的太極拳理論,這樣的人一輩子也不可能上太極拳的大層次的。 有了一個好老師和一個好悟性,就是最好的條件了嗎?一開始我也以為是這樣。可是後來老師和我說,還有一樣很關鍵的條件,就是最好要有一幫師兄弟一起練,你才會進步快。我一開始還不理解,以為一直要有老師這樣的好手來帶,自己的功夫才能練到最好,於是便不是很重視和師弟們推手。可是時間一長就發現,只和老師推是不行的。一來老師功力深厚,自己的東西不管用的對錯,對老師都不起作用,用對了也不知道要記住這個對的感覺,印象不深刻。可是跟師弟用就不同了,用對了師弟肯定接受不了,錯了自不必提了。經過這樣在老師和師弟之間的反復驗證,自己的東西才能真正練來。二來老師和你推手,肯定是量身定做讓著你來推的,他如果不讓著你,一沾手你就出去,那你什麼也練不來;可是和師弟推就不同了,大家實力都相當接近,要贏對方都得真幹,這樣才能練出真正的實戰經驗。 今天和朋友談到悟性及老師的作用。很多人認為,以前的老前輩功夫好是因為全靠他們悟性好。以前自己受武俠小說的影響,所以也一直有這樣的觀念,甚至以為連老師都可以不要了,只要自己能得到一本武功秘笈,那就萬事大吉了,什麼絕世武功也是指日可待。書上電影上不都是這樣描述的嗎?為了一本秘笈追到天涯海角去。可是後來等自己真正跟了老師的時候才知道,功夫要練出來非得“言傳身教”才行,東西再好也一定要有一個明白老師教,“假傳萬卷書,真傳一句話”,很多關鍵的地方沒有一個明白老師幫你一針見血的點出來,那你根本就練不出來。這時,你才有了悟東西的基礎,可是再往下,就一定要老師的“身教”了。老師光憑嘴上說從來不和你摸手,那你一樣是紙上談兵,練個嘴把式而已。悟性在練功的時候是很重要的,但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要有個好老師。你的悟性再好,也是要在老師給你東西的前提下去悟,否則就光憑自己的悟性,一輩子也悟不出來。很多時候大家都在爭論太極拳的對錯,其實應該說,太極拳沒有對錯,因為太極拳是多層次的。相對於高層次來說,低層次的當然是“錯”的,但是前提是你一定得從低層次過來呀!就像你第一天練太極拳一樣,能說對錯嗎?對錯都只能練成這樣。怕就怕,一輩子都是一個初學者的水平,那還能說什麼呢?只能說是層次低。許多練太極拳的人就是弄不明白,其實太極拳的層次就必須像上學一樣,分出大中小學來,可是國家沒有這樣做,也沒有這樣宣傳,自己的實際水平如何也沒有一個標準的地方去考證。所以許多練太極拳的人,練了一輩子的小學生水平的太極拳也不知道,反而去怪太極拳不行。也有一些層次稍高一點的,到中學生的水平了,以為自己已經得到太極拳的大學水平了,便對太極拳妄下定論,甚至發自內心的抵觸和懷疑老前輩留下來的太極拳論,並根據自己現行的水平總結出一套適合自己的太極拳理論,這樣的人一輩子也不可能上太極拳的大層次的。 有了一個好老師和一個好悟性,就是最好的條件了嗎?一開始我也以為是這樣。可是後來老師和我說,還有一樣很關鍵的條件,就是最好要有一幫師兄弟一起練,你才會進步快。我一開始還不理解,以為一直要有老師這樣的好手來帶,自己的功夫才能練到最好,於是便不是很重視和師弟們推手。可是時間一長就發現,只和老師推是不行的。一來老師功力深厚,自己的東西不管用的對錯,對老師都不起作用,用對了也不知道要記住這個對的感覺,印象不深刻。可是跟師弟用就不同了,用對了師弟肯定接受不了,錯了自不必提了。經過這樣在老師和師弟之間的反復驗證,自己的東西才能真正練來。二來老師和你推手,肯定是量身定做讓著你來推的,他如果不讓著你,一沾手你就出去,那你什麼也練不來;可是和師弟推就不同了,大家實力都相當接近,要贏對方都得真幹,這樣才能練出真正的實戰經驗。
3
0
34
陳少華
2020年8月09日
In 如是我見
這是一篇舊文章,由會員一心發表。其看法很有獨到之處,值得大家參考與討論。 我從一個太極論壇上看到有人寫關於太極拳練功的層次。該人認爲太極拳的高級功夫如 下: “練到內氣推動拳架。才可算是「意氣君,骨肉臣」, 才可算是「內運外動」, 才可算是 「內外相合」, 才可體會到甚麽是「太極不動手,動手非太極」。 才可算是內家拳。 才 可開始練內家拳技擊。練成就天下無敵。” 不過上述說法似乎得不到該網的網友認同,該發表者的並不斷被追問「意氣君,骨肉臣」 作何解。但發表者並無有作出回應。 我的看法是,“意氣”是在内、是看不到的,故是“陰”。“骨肉”是構成身體並實現身體四肢活 動的,相對“意氣”是在外的,能看到的,故是“陽”。君主是負責決策施令,是主動的;文 武大臣是服從和執行君王的命令,是被動的。在下者必須配合上級的決定,不可以陽奉陰 違,上級的決定才能按計劃能實現。 太極拳打人是要用“陰”。因此,“意氣”是作主導、是發號施令的,故像君主。身體四肢 是“陽”,是被動,是執行意的指令的,故像臣子。身體的動必須完全受命意的指揮,不能 擅作主張「妄動」。故拳經說:「意氣君來骨肉臣」。 如果我的上述看法是對的,則上述發表者說:“練到內氣推動拳架。才可算是「意氣君, 骨肉臣」, 才可算是「內運外動」, 才可算是「內外相合」, 才可體會到甚麽是「太極不動 手,動手非太極」。 才可算是內家拳。”基本上是對的。 但怎樣用意氣推動拳架呢?請大家發表練功心得與大家分享。
2
2
33
陳少華
2020年5月28日
In 如是我見
1右搂膝拗步 左胯沉,能量傳到右邊肋骨,肩,肩升起來,肩肘腕把能量帶到前臂,同時間右肋胯也沉下去,最後手腕沉,能量傳到手指。 2搬攔捶 搬:左胯沉,右胯升,能量傳到右邊肋骨和肩,肩和前臂內旋。 攔:右胯沉,左胯升,能量傳到左肋骨,帶動左手臂升起,肩肘腕把能量帶到手指。 怎樣鬆腕? 當上面兩個招式,都可以活動胯,怎樣把能量從腕傳到手指就成了最關鍵的一部。如果手腕不能放鬆,能量就會卡住,前功盡廢。想著腕根沉,能量傳到手指,手腕就不會那麼繃緊。 Judy Jonie Tam
1
0
39
陳少華
2020年5月28日
In 如是我見
今天打拳架前,陳老師花了很多時間講解垮如何動。雖然是基本功,但是其實我們都還沒做好。我一開始怎麼做也是自己提腳,左右擺動。把盆骨分成四點尾閭中間一點的道理雖然聽過很多次,也還是沒能把我轉動胯的技巧,身體就是配合不到。 後來把轉動胯拆開成不同的部分,一步一步來,就能越來越接近目標。我覺得這個方法對於身體不能身體不能配合很有用。 1陳老師首先叫我想著把重心放到右腳跟,左胯升起來。 2加上由胯帶動身軀把能量再帶到手。把身軀,手,胯連起來。 練熟悉了以後,陳老師說到雙重的問題。 如果把重心放在腳跟,其實是雙重,重心會左右擺動。不過一開始還沒做到,先想著放在腳跟已經比自己提腳要進步了。 3把重心放在雙腳掌內側,美閭擺動就不會超過應有的幅度,身體就不會左右擺動。當把重心放在左腳內側,右胯就升起來,是那麼自然的事情啊!比自己提腳差得遠啦。 今天最大的得著就是不像之前擺動的那麼厲害,把重心放在腳掌內側就不會雙中。 以前就算知道五點的道理,一直想著守中,越想著守中,就越是會左右擺動。 Judy Jonie Tam
1
0
20
陳少華
2019年10月17日
In 學習講壇
國內觀看:密碼 taijies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k2ODM3NDAxMg==.html?spm=a2h3j.8428770.3416059.1
彎弓射虎
 content media
1
0
151
陳少華
2019年9月24日
In 學習講壇
合太極 content media
2
0
90
陳少華
2019年9月05日
In 循理求真
平日練習打手,須在沾連粘隨,不丟不頂上下功夫。走即是粘,粘即是走;粘即是用意,走即是行氣。以己依人,務要知己,乃能隨接隨轉;以己粘人,務要知人,乃能不後不先。彼之力有多大,我之意仍與其相合,彼增我亦增,彼減我亦減,累黍不差,不給彼有絲毫用力之餘。彼在上無處使勁,在下無處得力,我趁勢入之,接定彼勁,彼自能跌出不言而喻矣。能粘得住人,然後能吸得住人,使之不能走脫。能吸得住人,然後能隨意牽引得人進而使之落空。若要將物漂出,務要往下加以浮物之力,斯其根自斷,乃無生根立足之地,如江海浮舟則自然浮得起彼身;彼身既已浮起,然則隨漂即出,極能輕鬆也。須切記:借力打人須斷彼之根,彼之根未 斷,則力未借著而不能發能斷彼之根,打人才能省力而清脆,乃能使人心悅誠服。若要將彼跌空,須加以掀起之意,隨引隨化隨蓄一氣呵成,則自然能使彼猶如跌入深淵一般而落空,其勁全爲我接定所掌握;彼身既已騰空而勁力全爲我所借盡,然則一呼即出,遠近多少,取之何樣抛跌,順勢能及。此即所謂"借力打人",乃是引進落空,四兩撥千斤之妙也。 平日行功,一動勢須問問是否有空松圓活之趣,精神能否支撐八面。能支撐八面,乃能八面轉換。氣須存養涵蓄不使上浮,以直養而無害。氣勢須貫注於兩膊,形於手指。周身須通暢飽滿,節節貫串;太極即是周身,周身即是太極,無一寸不是如此,行氣才能如九曲珠無微而不到。氣如車輪,樞紐在腰。彼挨我何處,我氣即行往何處,何處即分虛實。虛便是陰,實即是陽;陰不離陽,陽不離陰,陰陽相濟,乃能以虛實制人。切記:須以己之虛去探彼勁之實,勿要用己之實而使彼知己。因敵變化須走內勁而不可露形迹,勁由內換而使人莫測。彼只能挨我之虛,即挨皮毛,而得不到我之實,無從得力也。此即所謂"人不知我,我獨知人"。以虛實制人,人爲我制,而我不爲人制,乃能一往無敵,斯是太極拳之妙也。 總而言之:引進落空,借力打人是以意使技,而非以力能成技也。周身須完整統一,動則俱動,動中須有靜,動者才能不慌不亂,乃能依法行功;靜則俱靜,靜中須有意(即有預動之勢),靜者才能達於勁斷而意不斷,乃能一觸即發。開中寓合,則開者還能再開;合中寓開,則合者還能再合,所謂"如長江大海,滔滔不絕"也。虛實宜分清楚,虛實的變化全在內而不在外。在內者,勁換而不露痕迹,勁走而人莫知,乃能隨接隨轉。由得機得勢,及舍己從人;由舍己從人,及知己知彼;由知己知彼,及引進落空,借力打人。牽引在上,運化在胸,儲蓄在腿,主宰在腰,蓄而後發。一身須俱備五張弓,才能做到蓄勁如張弓,發勁如放箭。勁以曲蓄而有餘,周身之勁在於整,發勁要專注一方,須認定准點,做到有的放矢。勁起於腳根,由腳而腿而腰形於手指,須完整一氣,不能有絲毫間隔斷續。一舉一動須達於無角無棱,無有凹凸,無有缺陷的要求。若能達此境界,不論向前向後、向左向右,乃能無懈可擊。以意行氣,以氣運勁;意往上升,氣往下沈;動者,氣轉也。先在心,然後便能施於身。日久功深,蓋吸則自然提得起,亦拿得人起;呼則自然沈得下,亦放得人出。吸,爲合爲蓄爲收;呼,爲開爲發爲放。只要依法求之,就能逐漸地做到物來順應,敏感自得;進者,便能達於"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的境界。若到此境界,則無所謂內外,無所謂不對,一舉動則無不恰合法度,形神皆忘;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杳,觸之則旋轉自如,無不得心應手;如響斯應,疾 如電掣。"引進落空,借力打人"則無不隨心所欲矣。
2
2
63
陳少華
2019年8月11日
In 活色生香
材料: 巴東牛肉醬料(在賣印尼土產食物商店有售,每包$5) 急凍牛筋腩條 1 kg(英國產品最佳) 洋蔥 2 個 做法: 牛腩條解凍、切片,飛水; 洋蔥切片,下鑊加水到洋蔥面,以中火 10分鐘將洋蔥煮軟,加入腩條、醬料撈勻,加水高過所有材料中火1 小時 15分鐘,熄火焗 30分鐘即成。 注意: 在 30、45、 60分鐘要查看水份,如太乾可加適量滾水,以防煮燋。 起鑊前如覺汁液太多可以加大火將汁煮到合適。 醬汁已經夠味,可按個人喜好加適量砂糖調味。 我昨日試煮成功,很好味。
巴東牛肉
 content media
3
0
22

陳少華

管理員
更多動作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