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論壇文章
網站管理
2017年11月04日
In 學習講壇
链接:http://pan.baidu.com/s/1boEFmRd 密码:4boy 链接:http://pan.baidu.com/s/1qXB6MIw 密码:w68v
0
0
37
網站管理
2017年1月08日
In 學習講壇
2000年3月10日 早上拳課老師指出我的膝、胯及手關節,柔韌不足又不靈活,因而在推手時往往給對方管死。單是肘關節轉動,同學中就無一人達到老師之要求。學拳八年多連這基本功還未練好實是汗顏,亦有負老師教導之心血。背部舊傷復發來勢洶洶,11日晚上痛得不能入睡,但翌日下午要往印度工幹一週,因不想走失拳課,早上負痛到香港公園上課。一個多小時後痛得真受不住了,回家休息。在床上連轉身都不成,最後花了十多分鐘才能爬起床,泡了十多分鐘熱水,吞了二片止痛藥便往機場。八小時的旅程,以軟枕承托背部兩旁,使脊骨保持中正,不停以意念放鬆受傷部位。到下機時痛楚已減輕。當晚還是不能睡床,只能靜坐放鬆到天明,再轉機到目的地。到後有兩天休息,吃止痛藥後已能睡床,但仍要在痛苦中掙扎才能轉身。期間在能起床時我便開始轉動手臂,先用意把肩膊拉開,肋一鬆臂就跟地心吸力轉動,肩與腕垂直一線以肘打圈,左右臂交替練習。起初還沒甚麼,漸漸愈來愈覺得肩膊不能鬆開,左膊猶甚。一直自以為已很鬆,原來都是假像。這兩日只要背受得了便練習,臂倦了便練胯,再練膝,全部集中注意重量像水流般跟著地心吸力走。當練上過千遍時,才感到以前是以力在動,左右不相連,時間空間很大,才醒覺為甚麼不能借力打人。這感受真的是努力的果實。 第一天傍晚勉強可以練拳架。但放不鬆,背很痛。第二天傍晚已可打拳兩遍,著意各關節跟著地心吸力流動。第三天早上五時起床時背好多了,拉開架子突然想起老師說的『緊即是鬆』橡皮筋的比喻。關節不夠柔軟是否就不能拉開呢?經這兩天的關節練習,意一動,各關節好像比以前張開得多了,體內空間一下子像大了許多,關節更容易與地心吸力接上而流動,像抹了機油似的很靈活。突然感到如能保持關節的空間,在推手時外力打來,便會給空間一點點抵消。外力便如泥牛入海不知所蹤。這是否我們打不動老師的原因呢?若真如此可不得了。意念集中把全身放大,首先頭髲有豎立之感,繼之而來是皮膚毛孔都像開放了,手動時與空氣接觸,有受壓的感覺,毛孔關上了一下子又張開,好像呼吸一樣。這時神意全在拳中,直至背部發痛才覺三套架子將演練完畢。這已是一小時四十五分鐘的練習了。在35度氣溫下,全身出汗如漿,頭髮、衣、褲都濕透了,但體內水流動之感仍迴嚮不絕。 這次是練拳八年多來,第一次有如此深刻的感受。這是否李雅軒所說的大鬆大柔呢?他說的大是否意味體內空間擴大呢?有大空間才能有真的鬆柔呢?望老師給我啟示。 我深知一切色,聲,香,味,觸,法都是空相,不會盲目追求感受,只會緊依老師的訓諭「無佛處即走過,有佛處不停留」。無論如何我覺得應把此經驗記下來。 陳少華 2000年3月15日於印度洋安答曼群島
1
0
61
網站管理
2017年1月08日
In 學習講壇
太極拳是中國一種極之精緻特別的武術,其訓練及體用方面與其他的武術大異其趣,背後更有一套完整的理論支持著。令人著迷的是,這理論不止是一篇武術論文,其中要旨與佛學,道學,易學及書畫藝術理論有共通之處。習太極拳不只是強身,更是探討中國哲學的一個方便之門。修習太極拳可提高人的素質,值得終身研習。 太極拳流傳至今已有幾百年歷史。清朝西洋火器傳入中國後,武術便日漸式微,以往靠武術為生或自衛的需要,都給威力強大的火槍逐漸代替。太極拳武術部份漸漸被人輕視。當年有染上不治之症肺結核的病者,由於練拳而至痊癒,因而練太極拳所帶來的健身效果更被重視。1949年後太極拳得國家體委推廣乃成為極受人民歡迎的運動。拳架愈來愈走向表演形式,側重外表忽略困難的內動練習方法。時至今天研究其武術價值,已有式微的趨勢。練習太極拳是要從走架子開始,但走架只是學習的法門,最終是從練習中體會太極拳的真理,一舉手一投足無一不合乎自然。觸發體內機能,致而產生一種別具特色的能量。融會貫通後,拳無拳,意無意,無意之中有真意,以一變應萬變,無招才是最高招。練太極拳不單是練武,是一項大學問,更有証道的意義。這種說法相信不易得到大部份學太極拳者之認同。世上懂得遺貌取神者何其少也!恰如老子說:「上仕聞道勤而行之,中仕聞道若存若亡,下仕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也」。 回頁首 王宗岳的太極拳拳論 王宗岳的拳論為太極拳的主流,其論與道,佛,兩家的哲學有很多吻合之處。太極拳以無力打有力,力從人借,後發先至,不重招式而重意,重氣勢,追求中正安舒,支撐八面為其特色。要達到這些目的,需要有超現實的思想及觸覺。在現實世界中,方外人或稱之為有界(註:有界、有無界、無界,是道家太極門修練的三個不同境界。修練先從有界即我們的平常世界開始,按步提升至有無界及無界。對於這個題目我們在第二章也會再討論),所有身邊的事物都是實實在在的。這種實在的感覺是由我們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帶給我們的。六根感覺不到的便覺得很抽像,不可思議。在日常生活中可以不用力推倒一個人,是難令人信服的。武術行中都以『先下手為強,後下手遭殃』為金科玉律。可是太極拳拳論中,唾棄手快打手慢,力大欺力小。從哲學上推論,時空不同境界亦會隨之改變,相反境遷也會改變時空。我們因此不能單憑現實世界中,認識事物的標淮去定對錯。我們日常動作往往都是單一方向,但太極拳每一動則要求包含有八門五步,即包含點,線,面,體之三維空間,是立體的動作。這是有別有界的事物,不是我們平常習慣上接觸到的。有力能打人,無力又是否能打人呢?如真的可以是否比有力打得更好呢?這正是練太極?者要尋找的內容。 王宗岳將太極拳傳下來的,就只有一篇拳論,沒有一式拳架,論中所言都是原則性的要求,沒有片言隻字講及招式使用之道。這是他進入另一境界之後的感受,是給懂太極拳的人看的,否則譜是譜,拳是拳,兩不相關。王宗岳把太極拳的精髓都寫出來了。如果他把自己的拳架加進拳譜中,就容易把後人留在他的架子的死胡同裏,阻礙人們去驗證其所悟之道。這是他聰明的地方。為甚麼會有這種事情發生呢?我們的六根功能使我們能夠知解這世界中的事物,但亦形成了知障。世事的存在是無限的,但我們的知解功能卻有限。舉例說:我們的六根就不能感覺紅外線、無線電波。可是感覺不到不等於不存在。不能感覺便不能用我們現有的文字或語言,直接了當的把這情況描述清楚。就算是進了境界,感覺到這些在有界不可捉摸的事物,亦是說不清,因為此等事物在有界沒有名相。不理解怎能在腦海中產生形像呢?如我們回到2000多年前跟孔夫子說我們每天都看電視,他能理解電視是甚麼一回事嗎?人類學習大部份是靠模仿的,架子留在圖像或錄像帶中方便學習者模仿。但這實在的東西很容易便令我們留戀在這階段。跳不出這境界,太極拳便上不到高水平。王宗岳說:「入門引路須口授,功夫無息法自修」。太極拳真的需要明師引路。但我們要明辨,名師不一定是明師。 用有界的文字去形容在另一境界的感受是一件極之困難的工作。拳論的用字肯定是經反覆思量,推敲,修改後才定案的。可是,無論怎樣精細也只能說一個大概。欲以文字說清楚柚、梨、橘、楂味道的分別,何其難也!既然說不清只能以比喻使讀者去理解。無可否認比喻能幫助理解,但它也阻礙理解。拳論中有「在氣則滯」「有氣者無力,無氣者純剛」有關「氣」的描述。對拳論有一點研究的都知道,這「氣」與我們呼吸之氣有別。只因「氣」是練拳中的感受,它看不見但能感覺其在體內的活動,情景就如我呼吸的空氣一樣。沒有更貼切的名詞了,只好借用空氣的氣以作比喻。試問有志學拳者未得明師解釋那能理解「氣」的真義?人類知解習慣是先解名後求實。但在我們有界的語言及文字都是有限的,比喻更難完整的達意。修道者都要求有高的悟性,不受名相束縛,進入另外的境界求真,到此境地如人飲水冷暖自知,盡在不言中。學拳,我們要衝破「已知障」。已知障的意思是用自己的有限知識,去了解未知的存在。結果往往是因不理解而反對,這樣就是盲目,也是迷信。 回頁首 架子是空的 練拳從架子學起是手段,獲得太極拳的真義才是目的。金剛經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意思是所有一切的追求正果的法門都不是真實的,既能修到正果,這些法門便沒有用了,只是在修真過程中的一小節,不是正道,一走過便應放棄。學拳完全一樣,不論學那一家的太極拳,目的是追求拳的真蹄。不能整天在架子形式上打轉。架子顧名思義是用來放東西的,是空的。能有空間,架子才有用,才可將拳的真義放在架上。如果架子上滿放垃圾,真義便放不進去,架子的作用也沒有了。虛領頂勁,氣沉單田,涵胸拔背,沉肩墜肘等身法要求都是有為法,都是要放棄的。但這放棄是吸收了其中之精華後,才拋棄其無用的軀殼,比方說:我手上拿著一個蘋果,我是擁有蘋果的軀殼,並沒有擁有其精華。蘋果在我手中久了便會腐爛,不能不拋棄。但是我吃了這蘋果,消化後吸收了,變成我身體的能量,雖然蘋果的渣宰最後都要排出體外,但我已經擁有它的精華了。 老子說:「為學日益,從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無為。」又說:「多知為敗,絕學無憂。」我們一式一式的學架子,漸漸累積起來,再從架子中漸漸體會內動,把握內動的技巧後續漸離棄架子,意一動身體便自然作出反應,最後連意亦不動,就是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令對方隨觸隨跌,神妙無方。「萬法歸為一法,一法歸為無法,無法才是真法。」這道家修練的格言與我們練拳的目標是相同的。 回頁首 練太極拳的目標 道家三則是自然、無為,反本。太極拳追求力從人借,這是無為的表現。著意攻擊是有為,用力的老毛病便會發作,會出方向,八門五步的平衡便會被破壞。在有界中所有有重量的物體對外力都會產生反彈力,這是自然的現象,這是有地心吸力的原故,不能反彈是不能正確利用地心吸力而已。我們一用力,身體便產生僵勁,與地心吸力及外力相抗,便能無反彈力可借用。這是違反自然。自然、無為,本是血肉相連的,缺一則整體都被破壞。在這世界上,「道」我們稱之為自然定律,無處不在,無論是否尋求真理者都活在道中。從道者能把握自然的動勢,行事往往事半功倍。不明道者與自然相抗,枉費力氣。 人總有一百幾十斤的重量,如你要推動同樣重量的物件便要花很大的力氣。但人很多時給人隨手一推便失平衡,這是因為我們習慣了丟頂的動作,令地心吸力不能全部發揮功能。練拳是要找回真我,發揮應有的能量。練拳目標是追求太和至中,有太和至中便能陰陽相濟,懂勁以至神明皆由此而及。佛家追求明心見性,道家追求悟元達真,找回真我也。由此可見道佛所追求的跟我們練拳者追求的如出一徹。修道、學佛與練太極拳均以悟為主,以各種方法修練務求悟道。聽經學道是追求知解,從知解到明白真意是悟,從悟的道路走回來是証。悟的道路是漫長的,加上岐路滿途,不少從道者一生用盡也走不完悟的道路。太極拳除了思想過關還要身體四肢配合力行,要達到高水平需要有正確思想指導,還要勤習架子才能有悟。悟中有悟,而所悟的都在體用中證明。多悟一分拳藝高一分,拳無止境。 回頁首 結論 佛道哲理與練拳有另外的一個共同點:覺今是而昨非、精益求精。從道者達到某一境界總覺得前面還有路可走。目標永遠在你前面。在世上好與壞是相對的。在一班人中我不丟不頂做得最好,在推手時我全部勝過其他人,在這一班人中我是最好。但是當與拳藝比我高的人推手時,我的不丟不頂便立刻變成丟頂之錯。在這修練的路上,今天踏出一步有新的感受便覺得以前的不對。在這修練之道上,沒有明師帶路,單靠自己悟証非有大智慧不可。 「大道一統」,真理只有一個。練拳何嘗與書,畫,音樂不相通?這些大學問都從基礎技法開始,熟練後得以溶會貫通,最後自成一格,表現真我個性。街頭字匠與書法家都會寫字,分別在個性的表現,一個是有靈魂的,一個只是沒靈魂的軀殼。 這篇文字並不會令學拳者即時拳藝大進,只希望可以給有志學拳者一條明路。清代王國維先生認為凡事學習都經過三個階段: 1: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2: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3:眾裏尋她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郤在燈火闌珊處。 願同道共勉! 陳少華 2000年12月20日
2
0
55
網站管理
2017年1月08日
In 學習講壇
自楊祿禪將太極拳帶到北京,經過二百年的化生,流行,太極拳發展至今已經變成一種普及性的運動。有中國人的地方都有人練太極拳。為了要普及化,太極拳已被改得愈來愈簡單,由困難的內動變成偏重於外形,包含了戲曲功架及舞蹈表演形式。武術方面的運用已漸被遺棄。太極拳變成中看不中用的體操。但這種改變對促進太極拳的普及實是功不可沒。以前太極拳有「十年不出門」的說法。在現今生活節奏如此急速的時代怎能要求為生活折腰的人們,花如此多的時間去練拳?6、70歲的退休人士學習能力及記憶力都開始退化,要練到高層次是一件困難的事。現時立心追求太極拳真理的人少之又少,主要是明師難尋,亦欠時間與毅力。大部份流行拳種都是慢慢的移動手足,由外動牽動內府,與一般體操無異。其實太極拳是要求用意念按次序催動及鬆開體內關節及肌肉,功夫越深,體內受意念指揮的部份越多。每一動都涉及多次內動,由內動催動手足。因此拳練得如此慢。要知太極拳非為慢而慢,慢是為了做足內動的要求。因為以內動為主,健身效果比外動為主的練法更顯著。 太極拳是內家拳術,與形意拳,八卦掌合稱三大內家拳術。曾經有人以魚作比喻:太極拳是魚頭--敏感度極高;形意拳是魚身--充滿爆炸力;八卦掌是魚尾--喻其靈活性。三家拳術都有其獨自的發勁方法,修練方式亦不相同。但只有太極拳主張用意不用力,力從人借。力從人借之真義是借用地心吸力,即是學會利用身體重量壓到地面而產生的反彈力,作為活動的能源。能把握此技巧,能源用之不竭。我們自嬰兒開始學習翻身、走路都是與地心吸力相抗,一舉手,一投足皆是用本身力量抗衡地心吸力。隨著我們成長,用力已是一種習慣,要改變此活動的習慣是極之困難的事。借地心吸力的法門就是將身體每一個部份放鬆,將重量全交給地心吸力。王宗岳拳論要求偏沉則隨,正是啟發太極拳活動的能源要旨。身體愈多部份放鬆,反彈力便越大。太極拳要求練放鬆,就是這個原因。 世上最大威力的能量是水,是風。太極拳不用力能夠產生巨大能量,因為它的拳理是模仿水性,風動,最終是悟証自然之道。拳譜云:「長拳者如長江大河,滔滔不絕。」就是要從學者模仿水性。水之特性是無孔不入,極柔軟,但極堅剛。可以平靜如鏡,也可變成驚濤駭浪,所到處,推橋倒樹,摧枯拉朽。水亦可無聲無息的滲入,擋無可擋,防不勝防。身體愈像水便愈接近偏沉則隨的拳理。水性是連綿不斷的,地心吸力將水合成一個整體,阻擋水的地方不單是受到接觸點附近的壓力,而是受到整個水重量的壓力。洪澇為患時往往就是水量突然增加,加速由高向低流動,水重量以倍數增加。能量與破壞力同樣亦以倍數增加。在地心吸力影響下而產生的力量,大致上包括本坐用力力、反坐用力、離心力及向心力。本坐力是自身的重量因地心吸力所產生的。反坐力是本坐力的反彈。給人推跌出去,是身體對推力的反彈而做成。身體不受力便無反彈,人便不會失平衡。急流中的旋窩與龍捲風,是在大自然中表現離心力及向心力的例証,力量無窮。練拳時保持圓勢,中正安舒,以開合作為每勢之動源就是模仿螺旋與龍捲風。模仿水、風是大目標,我們是不可能百份百做到,但多似一分,能量便大一分,太極拳便提高一分。 太極拳有不同的門派,拳架子招式各有不同,練功的法門亦各有獨到之處。但各派對追求太極拳的目標是明確的。佛學中常提及的「方便法門」,只是一種手段或方法啟發修行者的心性,最終到達彼岸修成正果。練拳架是修練的方便法門,只是手段,不是太極拳的最終目標。因此我們不應停留在方便法門的階段。否則只會見樹不見林,永遠都看不見太極拳的盧山真面目。單求精修一種拳架,花一生精力仍未夠,如整天忙著多學幾種拳架,以多為耀的大多數連太極拳的門都未進,休談修得太極拳了。拳架只是一種工具,是用來修練及驗證太極拳的真理。融會貫通後,到了用之不必費心機的境界時,拳架這工具的價值便大大降低了,甚至可以拋棄。 時下學拳,以學會一套拳架作為畢業標準,畢業這二字實有誤人之嫌。學會一套沒內涵的空架子,根本便沒有進入太極拳的世界,試問練30分鐘沒內涵的太極拳與跟著音樂跳30分鐘健康舞有何分別?古語說得好:「練拳不練功,到老一場空。」有心修學此道者不可不知。 陳少華 2002年6月
1
0
72
網站管理
2017年1月08日
In 循理求真
李亦畬《太極拳小序》 太極拳不知始自何人,其精微巧妙,王宗岳論詳且盡矣。後傳至河南陳家溝陳姓。神而明者,代不數人。我郡南關楊君,受而往學焉。專心致志十有餘年,備極精巧。旋里後,市諸同好,母舅武禹襄見而好之,常與比較。彼不肯輕以授人,僅得其大概。 素聞豫省懷慶府趙堡鎮有陳姓名清萍者,精於是技。逾年,母舅因公赴豫省,過而訪焉。研究月餘,而精妙始得,神乎技矣。予自咸豐癸丑,時年二十餘,始從母舅學習此技。口授指示,不遺餘力。奈予質最魯,廿餘年來,僅得皮毛。竊意其中更有精巧,茲僅以所得筆之於後,名曰五字訣,以識不忘所學云。 清光緒六年歲次庚辰小陽月識 李亦畬《五字訣》 一曰心靜 心不靜,則不專;一舉手,前後左右全無定向,故要心靜。起初舉動,未能由己,要息心體認,隨人所動,隨屈就伸,不丟不頂,勿自伸縮。彼有力,我亦有力,我力在先。彼無力,我亦無力,我意仍在先。要刻刻留意,挨何處,心要用在何處,須向不丟不頂中討消息。從此做去,一年半載,便能施於身。此全是用意,不是用 勁。久之,則人為我制,我不為人制矣。 二曰身靈 身滯則進退不能自如,故要身靈。舉手不可有呆像,彼之力方礙我皮毛,我之意己入彼骨內。兩手支撐,一氣貫串。左重則左虛,而右已去。右重則右虛,而左已去。氣如車輪,周身俱要相隨。有不相隨處,身便散亂,便不得力,其病於腰腿求之。先以心使身,從人不從己,後身能從心,由己仍是從人。由己則滯,從人則活。能從人,手上便有分寸。秤彼勁之大小,分釐不錯。權彼來之長短,毫髮無差。前進後退,處處恰合,功彌久而技彌精矣。 三曰氣斂 氣勢散漫,便無含蓄,身易散亂。務使氣斂入脊骨,呼吸通靈,週身罔間。吸為合為蓄,呼為開為發。蓋吸則自然提得起,亦拏得人起。呼則自然沉得下、亦放得人出。此是以意運氣,非以力使氣也。 四曰勁整 一身之勁,練成一家。分清虛實,發勁要有根源。勁起於腳根,主於腰間,形於手指,發於脊骨。又要提起全副精神,於彼勁將出未發之際,我勁已接入彼勁,恰好不先不後,如皮燃火,如泉湧出。前進後退,無絲毫散亂。曲中求直,蓄而後發,方能隨手奏效。此所謂「借力打人」,「四兩撥千斤」也。 五曰神聚 上四者俱備,纔歸神聚。神聚則一氣鼓鑄,煉氣歸神,氣勢騰挪,精神貫注,開合有致,虛實清楚。左虛則右實,右虛則左實。虛非全然無力,氣勢要有騰挪。實非全然占煞,精神要貴貫注。緊要全在胸中腰間變化,不在外面。力從人借,氣由脊發。胡能氣由脊發,氣向下沉,由兩肩收於脊骨,注於腰間,此氣之由上而下也,謂之合。由腰形於脊骨,布於兩膊,施於手指,此氣之由下而上也,謂之開。合便是收,開即是放。能懂開合,便知陰陽。到此地位,功用一日,技精一日,漸至從 心所欲,罔不如意矣。 回頁首 李亦畬《走架打手行工要言》 昔人云:「能引進落空,能四兩撥千斤,不能引進落空,不能四兩撥千斤」,語甚概括,初學未由領悟,予加數語以解之,俾有志斯技者,得所從入,庶日進有功矣。 欲要引進落空,四兩撥千斤,先要知己知彼。欲要知己知彼,先要捨己從人。欲要捨己從人,先要得機得勢。欲要得機得勢,先要周身一家。欲要周身一家,先要周身無有缺陷。欲要周身無有缺陷,先要神氣鼓盪。欲要神氣鼓盪,先要提起精神,神不外散。欲要神不外散,先要神氣收斂入骨。欲要神氣收斂入骨,先要兩股前節有力,兩肩鬆開,氣向下沉。勁起於腳根,變換在腿,含蓄在胸,運動在兩肩,主宰在腰。上於兩膊相繫,下於兩腿相隨。勁由內換,收便是合,放即是開。靜則俱靜,靜是合,合中寓開。動則俱動,動是開,開中寓合。觸之則旋轉自如,無不得力,纔能引進落空,四兩撥千斤。 平日走架,是知己工夫。一動勢,先問自已,周身合上數項不合,少有不合,即速改換。走架所以要慢,不要快。打手,是知人工夫。動靜固是知人,仍是問己。自己要安排得好,人一挨我,我不動彼絲毫,趁勢而入,接定彼勁,彼自跌出。如自己有不得力處,便是雙重未化,要於陰陽開合中求之。所謂「知己知彼,百戰百勝」也。 李亦畬《撒放密訣》 擎:擎起彼身借彼力(中有靈字)。 引:引到身前勁始蓄(中有歛字)。 鬆:鬆開我勁勿使屈(中有靜字)。 放:放時腰腳認端的(中有整字)。 擎、引、鬆、放四字,有四不能,腳手不隨者不能,身法散亂者不能,一身不成一家者不能,精神不團聚者不能。欲臻此境,需避此病,不然,雖終身由之,究莫明其精妙矣。 李亦畬《敷字訣解》 敷,所謂「一言以蔽之」也。人有不習此技而獲聞此訣者,無心而白於余。始而不解,及詳味之,乃知敷者,包獲周匝,人不知我,我獨知人。氣雖尚在自己骨裡,而意恰在彼皮裏膜外之間,所謂「氣未到而意已吞」也。妙絕,妙絕
0
0
18
網站管理
2017年1月08日
In 循理求真
武禹襄 《打手要言》 解曰:以心行氣,務沉著,乃能收斂入骨,所謂「命意源頭在腰隙」也。意氣須換得靈,乃有圓活之趣,所謂「變轉虛實須留意」也。立身中正安舒,支撐八面,行氣如九曲珠,無微不到,所謂「氣遍身軀不稍痴」也。 發勁須沉著鬆靜,專注一方,所謂「靜中觸動動猶靜」也。往復須有摺疊,進退須有轉換,所謂「因敵變化示神奇」也。曲中求直,蓄而後發,所謂「勢勢存心揆用意,刻刻留心在腰間」也。精神能提得起,則無遲重之虞,所謂「腹內鬆靜氣騰然」也。虛領頂勁,氣沉丹田,不偏不倚,所謂「尾閭中正神貫頂,滿身輕利頂頭懸」也。以氣運身,務順遂,乃能便利從心,所謂「屈伸開合聽自由」也。心為令,氣為旗,神為主帥,腰為驅使,所謂「意氣君來骨肉臣」也。 解曰:身雖動,心貴靜,氣須斂,神宜舒。心為令,氣為旗,神為主帥,身為驅使。刻刻留意,方有所得。先在心,後在身。在身,則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所謂「一氣呵成」,「捨己從人」,「引進落空」,「四兩撥千斤」也。 須知: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視動猶靜,視靜猶動。內固精神,外示安逸。須要從人,不要由己。從人則活,由己則滯。尚氣者,無力,養氣者,純剛。彼不動,己不動;彼微動,己先動。以己依人,務要知己,乃能隨轉隨接。以己黏人,必須知人,乃能不後不先。精神能提得起,則無遲重之虞。黏依能跟得靈,方見落空之妙。往復須分陰陽,進退須有轉合。機由己發,力從人借。發勁須上下相隨,乃能一往無敵。立身須中正不偏,方能八面支撐。靜如山岳,動若江河。邁步如臨淵,運勁如抽絲。蓄勁如張弓,發勁如放箭。行氣如九曲珠,無微不到。運勁如百煉鋼,何堅不摧。形如搏兔之鵠,神似捕鼠之貓。曲中求直,蓄而後發。收即是放,連而不斷。極柔軟,然後能極堅剛。能黏依,然後能靈活。氣以直養而無害,勁以曲蓄而有餘。漸至物來順應,是亦知止能得矣。 又曰:先在心,後在身。腹鬆,氣斂入骨,神舒體靜,刻刻存心。切記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視靜猶動,視動猶靜。動牽往來氣貼背,斂入脊骨。要靜,內固精神,外示安逸。邁步如貓行,運勁如抽絲。全身意在蓄神,不在氣,在氣則滯。尚氣者,無力,養氣者,純剛。氣如車輪,腰如車軸。 又曰:彼不動,己不動;彼微動,己先動。似鬆非鬆,將展未展,勁斷意不斷。 又曰:每一動,惟手先著力,隨即鬆開。猶須貫串,不外起承轉合。始而意動,既而勁動,轉接要一線串成。氣宜鼓盪,神宜內歛。勿使有缺陷處,勿使有凹凸處,勿使有斷續處。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向前退後,乃能得機得勢。有不得機得勢處,身便散亂,必至偏倚,其病必於腰腿求之。上下前後左右皆然,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後,有左即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將物掀起,而加以挫之之力,斯其根自斷,乃壞之速而無疑。虛實宜分清楚,一處自有一處虛實,處處總有此一虛實。週身節節貫串,勿令絲毫間斷。 回頁首 武禹襄《四字秘訣》 敷:敷者,運氣於己身,敷布彼勁之上,使不得動也。 蓋:蓋者,以氣蓋彼來處也。 對:對者,以氣對彼來處,認定準頭而去也。 吞:吞者,以氣全吞而入於化也。 此四字無形無聲,非懂勁後,練到極精地位者,不能知全。是以氣言,能直養其氣而無害,始能施於四體。四體不言而喻矣。 註: 武家是河北省永年縣望族。武禹襄兩位兄長皆是進士並在朝庭為官。禹襄亦為廩貢生,是受過良好教育的知識份子。武氏昆仲雖習文,因受時風及家訓影嚮都兼習武藝。禹襄獨喜武藝,放棄做官的機會,全心習武。楊家太極祖師楊祿禪是禹襄同鄉,未成名前,禹襄昆仲曾隨他在永年學拳。之後兩家一直保持良好關系。而祿禪日後更送楊班侯隨禹襄學文習武達十年之久。能得禹襄真傳者,只有班侯及李亦畬兩人而已。楊家亦因此而得到王宗岳拳譜。 當年習武者多是文化水平低的人。當日王宗岳拳譜如落在其他拳師手上,這份重要的拳論可能從此煙沒。拳譜到禹襄手上,得以謹慎保存、研究及發揚。禹襄拳藝有成,因文化水平高,可以將其練拳心得用文字記錄下來。可以說,除了王宗岳拳譜,武禹襄及李亦畬所傳下來的拳論,是最有價值的文化遺產。 陳少華 2004年7月29日
0
0
19
網站管理
2017年1月08日
In 循理求真
太極者,無極而生,陰陽之母也。動之則分,靜之則合。無過不及,隨曲就伸。人剛我柔謂之走,我順人背謂之黏。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雖變化萬端,而理唯一貫。由著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貫通焉。虛領頂勁,氣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隱忽現。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杳。仰之則彌高,俯之則彌深。進之則愈長,退之則愈促。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獨知人。英雄所向無敵,蓋皆由此而及也。斯技旁門甚多,雖勢有區別,概不外壯欺弱、慢讓快耳。有力打無力,手慢讓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關學力而有也。察四兩撥千斤之句,顯非力勝;觀耄耋能禦眾之形,快何能為?立如平準,活似車輪。偏沉則隨,雙重則滯。每見數年純功,不能運化者,率皆自為人制,雙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須知陰陽。黏即是走,走即是黏;陰不離陽,陽不離陰;陰陽相濟,方為懂勁。懂勁後,愈練愈精,默識揣摩,漸至從心所欲。 本是舍已從人,多誤捨近求遠。所謂差之毫釐,謬之千里,學者不可不詳辨焉。是為論。 註: 此拳論是李亦畬於1881年抄贈其入室弟子郝為真的。「無極而生」後並無「動靜之機」一句。相信是後來熟易經者加進其他藏本內的,令太極之解說更完滿。 王宗岳拳論,是武禹襄兄長武澄清在河南省舞陽縣一鹽店獲得,之後交給禹襄。這是當時第一篇總結太極拳練法、用法及命名為太極拳的重要文獻(陳家溝一直稱之為長拳)。此譜輾轉相傳,楊、吳、武、孫均以此拳譜作為練拳宗旨。 之後,亦有傳此譜是武當張三豐所作,均不確。李亦畬隨其舅父禹襄習太極拳多年,其藏本應是原版。 拳論中'太極者……理為一貫。'此段已將太極拳拳理說清楚。'由著熟而漸悟懂勁……由此而及也。'是使用的心法。'斯技旁門甚多……快何能為?'是解釋太極拳的特色及與其他武術的分野。'立如平準……是為論。'是練功的心法。讀者以此方式研讀,比較容易有體會。 陳少華 2004年7月29日 回頁首 《十三勢》 長拳者,如長江大海,滔滔不絕也。 十三勢者,掤、履、擠、按、採、?、肘、靠、此八卦也;進步、退步、左顧、右盼、中定、此五行也。掤、履、擠、按、即乾、坤、坎、離四正方也;採、?、肘、靠,即巽、震、兌、艮四斜角也;進、退、顧、盼、定,即金、木、水、火、土也。合之則為十三勢也。 註: 坊間有不明者,以為太極拳初創時只得十三式,因而命名十三勢。十三勢者,八門五步也。以現代詞彙解釋,八門是方位,如一個圓球;五步是動態,放大、縮小、上下螺旋。太極拳演練起來要像一個放大,縮小、螺旋翻滾的動態球體。多一分接近八門五步,便多一分似太極拳。 陳少華 2004年7月29日 回頁首 王宗岳《十三勢行功歌訣》 十三總勢莫輕識,命意源頭在腰隙; 變轉虛實須留意,氣偏身軀不稍痴。 靜中觸勳動猶靜,因敵變化示神奇, 勢勢存心揆用意,得來不覺費工夫。 刻刻留心在腰間,腹內鬆靜氣騰然; 尾閭中正神貫頂,滿身輕利頂頭懸。 仔細留心向推求,屈伸開合聽自由; 入門引路須口授,功用無息法自休。 若言體用何為準,意氣君來骨肉臣; 詳推用意終何在?益壽延年不老春。 歌兮歌兮百四十,字字真切義無疑; 若不向此推求去,枉費工夫貽嘆息。 註: 此本為武式太極拳傳本,其中字句與其他傳本略有分別,但含意相同。武禹襄有論文解說此歌訣。 陳少華 2004年7月29日 王宗岳《打手歌》 掤捋擠按須認真,上下相隨人難進; 任他巨力來打我,牽動四兩撥千斤; 引進落空合即出,沾連黏隨不丟頂。 註: 「打手」即「推手」。打手一詞是先輩太極拳師慣用的用語。「推手」一詞實有語病。太極拳用意不用力,借力打人「打手」或「履手」比較貼切。
0
0
31
網站管理
管理員
更多動作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