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論壇文章

2017年11月13日
In 如是我見
前一段時間,睇王壯宏老師回憶錄的光碟,見王老師上拳課時可能是有點疲累,坐在公園石駁繼續上課。最記得有一幕,王老師手一甩,陳老師便被離心飛出去,跳了上石駁繞到王老師背後。當時心想,不是説其根在腳嗎?坐下來重量怎樣放到腳底再反彈上來?怎樣去將對方拔根呢? 於是我又嘗試坐下來練習起式的七個圈,將命門張開,手「飄」上來的感覺竟然更强烈。可能是坐下來本能地重量全放到椅子上,上半身便自然地「鬆」了吧;用了盤骨做支點,支點到大椎距離短了,少了關卡,減少了傳導流失,是這樣嗎?又不知這是否與老師講的「處處都可是中、處處都可分陰陽」有關。大家試試感受一下,分享一下,好嗎? 2017-11-13
1
2
73
2017年11月10日
In 如是我見
記得N年前讀大學時,曽請求朋友打套太極拳給我觀摩一下,睇下究竟是甚麼一回事。當年 PC 還未盛行,莫説 YouTube,要睇,唯有找真人表演。不到三分鐘我便叫停,謝過了後,鬆人。當時心想,我才不會花時間學這鬼東西。 N年後的今天,山水有相逢,「亞珊」(我),竟在三個偶然下,遇上了「亞水」(水性太極拳),糊裏糊塗地開始學習了。 「亞水」真的把我攪慘了。一開始,老師便強調太拳極是用意不用(拙)力,口訣還説手不是自己提起,是自己「飄」上來的。怎可能呢?教科書説骨能提起,是靠一組組肌肉羣的收縮和舒張,怎可能好像有特異功能一樣,用意念,雙手便會飄上來。有一師兄開玩笑説,在擠迫的地鐡車箱內要小心,不要人在渾渾噩噩之下,讓手不隨意地飄了上來,水洗都唔清。 單是起式便有七個圈,上了三堂才勉強記得次序,但老師好像不滿意我在鬼劃符。 如是,又過了很多個星期,又學多了數式。 最近,手腳笨拙的我,才留意到起式第一個圈的「開胯尾閭落,手指尖螺旋轉地飄上嚟」時,雙手其實是可以靠背、肩和連到頸椎的一組肌肉羣牽動雙手上升,大約就是身法的「含胸拔背、虛靈頂勁」吧? 感覺上,手好像是「飄」上來的。我練得差強人意,要精神集中動作才能順暢一點,少一點呆滯,然後才能順利接到下一動作:「一個摺叠跌翻落去,手指腕肘肩,如陽盡陰生的過程」。又發現另一方法去加強「飄」的感受是孭一個沈重的背囊在雙膊上,一來可幫助改掉用膊頭領先提手的習慣,二來可加重沈肩感覺。 到現在,起式七個圈也還未做得好,莫説其他。此時,老師又説打拳時要融合太極拳五個能量的來源 (1 沉重量漂浮量 2 陰陽反方向對盪 3 正反扭環放大縮細 4 開合 5 如陽盡陰生陰盡陽生的趨勢) 。 OMG,睇嚟,學好第一段是遙遙無期了。 後記: 今天在拳場,老師講解兩手如一手的練習。唉,冇乜感覺,兩手分家,一國兩制。經過老師多次修正,終於有一點點感受了;原來要沈肩、動作要節節貫串手才能「飄」上來。哈哈,要牢牢地記住這一點。動作雖還未達標準,但自我感覺良好 (師兄們的口頭禪) 總比沒感覺好;自我開心了一個晚上,勝過服食甚麼甚麼逍遙散。 2017-11-10
4
3
84

更多動作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