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腕與踝關節

太極拳在體用時手上雙腕鬆開至為重要。我的體會是腕不鬆拙力便會用上,內力亦無法透至手指,更不要說將勁穿入對方身體了。腕不鬆主要是腕後一段前臂不能鬆開,練拳時應多注意改善,這部份放鬆情度有改善,腕亦同時有改善。太極拳的放鬆是環環相扣的。現今,一些太極拳老師強調沉肩、墮肘、挫腕,而挫腕一詞卻未有深入理解,而令學員將挫腕變成用力向下按。我個人體會腕有近手掌的前腕及近手臂的後腕之分。按沉肩墮肘的次序,上臂先下沉至肘,用此重量將前臂升起。因此,後腕應該上升才合理,否則單稱之為沉臂即可。按陰陽之理,肘沉則後腕要升,再進展為前腕沉手指升。挫腕應該是挫前腕,而更須強調腕沉手指升才有陰陽相濟。如用此方法,拙力可大大減少,前腕與手指的升沉可更容易拔起對方之根,輕鬆的將對方放出去。


除了腕,雙足的踝關節必須全部鬆開,踝關節不鬆雙足便容易用力向地上撐,違反不用力的規矩。要將踝關節鬆開,可用意先鬆開腳眼窩。身體要像一件物件放在地上。放在地上是不用力的,要想象身體一絲不掛。人如果像平常一樣的站在地上,身體各關節便會自然用上了力。不要小看這個“放” ,要克制心魔,將身體重量無阻礙的交給大地非痛下苦功不能有成。能夠真的放下身體,重量才可以釋放得好,反彈能量才會大,掤勁方能貫滿全身。

89 次查看3 則留言

最新文章

查看全部

太極拳有一樣重要技巧 ——「從人」。這技巧是必須修煉的,否則不能換勁,每到緊要關頭,拙力便會用上。拳譜對此早已說得清楚,「由己則滯,從人則活」。在十三勢行功歌缺中—更提到從人的練功法門「靜中觸動動猶靜」。這句練功法門看似簡單,當仔細研讀下便會發現充滿著矛盾。既然經已在動為甚麼還會靜?拳譜是給懂拳的人看的,否則拳是拳,譜是譜,兩不相干。這也是為甚麼現行太極拳出現教拳不教理的現象原因。「靜中觸動動猶靜

在太極拳中的對蕩目的主要是1.在不平衡中求平衡,以確保自己永遠是在最平衡的情況下。2.將對方來力或身體重量變成能量往外發放。3. 建立一個圓槓桿。 與人接手便會接觸到外來的壓力,如不將這壓力抵消,雙重自然會出現,人便不靈活,從人技巧也無法施展。最終因為要抵抗外來的壓力只能用上拙力了。這樣鬥牛便開始了。 如果用力與人接觸,前臂便會先出力。因此我常常對學生們強調練拳與推手時由肘至手指不能用力。一用上力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