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不平衡中求平衡

太極是不停活動的,無時無刻都在變化,在世間上最明顯的例證便是水在流,氣在飄。在這種活動過程中,空氣中及水裡的份子不停改變其位置,與比鄰的份子們作同向或反向的動,形成一個極不穩定的境界。


太極拳在體用上強調守中,其實就是要學會了在不平衡中求平衡,這是太極拳應用及變化的核心。在這個過程中無論陰陽二氣如何變動,二氣總不能分離。再舉一個例子:我們用秤秤一件東西,秤砣重量往往比該物件輕,這是不平衡。要秤出正確重量就是將秤砣在衡桿上移動到平衡點上找到平衡。不要小看這簡單的道理,這是四兩拔千斤技巧,是太極拳的體用精要。能將身體練成可秤不同角度的精準秤計,便可立於不敗之地。


太極拳到達高水平境界,身體會有水或氣體的特性。能夠體會及控制這些身體內微異的變動便有我獨知人,人不知我這高超的本領,英雄所無敵皆由此而及也。

160 次查看0 則留言

最新文章

查看全部

太極拳有一樣重要技巧 ——「從人」。這技巧是必須修煉的,否則不能換勁,每到緊要關頭,拙力便會用上。拳譜對此早已說得清楚,「由己則滯,從人則活」。在十三勢行功歌缺中—更提到從人的練功法門「靜中觸動動猶靜」。這句練功法門看似簡單,當仔細研讀下便會發現充滿著矛盾。既然經已在動為甚麼還會靜?拳譜是給懂拳的人看的,否則拳是拳,譜是譜,兩不相干。這也是為甚麼現行太極拳出現教拳不教理的現象原因。「靜中觸動動猶靜

在太極拳中的對蕩目的主要是1.在不平衡中求平衡,以確保自己永遠是在最平衡的情況下。2.將對方來力或身體重量變成能量往外發放。3. 建立一個圓槓桿。 與人接手便會接觸到外來的壓力,如不將這壓力抵消,雙重自然會出現,人便不靈活,從人技巧也無法施展。最終因為要抵抗外來的壓力只能用上拙力了。這樣鬥牛便開始了。 如果用力與人接觸,前臂便會先出力。因此我常常對學生們強調練拳與推手時由肘至手指不能用力。一用上力

bottom of page